投稿邮箱: | 威尼斯886699 | 威尼斯886699 | |

高校美育应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威尼斯886699

日前,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上,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陈俐正在给学生演示表演动作。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聚焦美育浸润行动③

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该文件对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吹响了新的号角。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高校应在顶层设计、内容供给、活动载体、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打造寓教于艺、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美育思政大课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进而达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逻辑必然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相互补充和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美育工作旨在通过美育浸润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两者都聚焦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点,在育人目标上协调一致、同向同行。

二是教育内容具有相通性。美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主要涉及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四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新时代背景下,两者的内容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展开,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寄托和高尚品德的塑造,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三是教育方法具有互补性。美育和思政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也各具特色。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美育作为一种极具感染性、艺术性、情感性的教育模式,借助美育的柔性力量化解传统思政育人中的生硬道理,两者在教育手段和教学艺术上可有机结合、相互借鉴。如中央民族大学单人舞作品《明日之后》,将舞蹈艺术与共产党人的不屈精神主题相结合,充分运用肢体动作,用舞蹈语汇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对革命的认同感,通过舞蹈作品建立起表演者、欣赏者之间对于革命精神的关联性,很好地发挥了美育与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作用。

可见,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们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育人质效,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上,也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实效和强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从个人层面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通过以美促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美育中的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方面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感染力,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和表演等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与此同时,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引发对作品创作主题的思考、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时代风貌的感知,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美践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美践行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涉及对美的认知、情感的激发、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实践。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积极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建党100周年文艺表演《伟大征程》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浪漫的《折柳寄情》的演出,全情用艺术之美参与到国家重大活动这堂“大思政课”实践中,将思政教育中所引发的情感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实现了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与升华。

从高校层面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增强育人实效性的有效探索。美育思政让育人活动更具吸引力。通过将审美性与艺术性的体验融入思政育人环节,将政治性、思想性的要求融入美育育人环节,让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美育思政让育人活动更具感染力。美育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性认知,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美育思政让育人活动更具影响力。通过美育浸润学生能够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个人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

从国家层面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美育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染心灵,思政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行为,两者围绕“审美”和“铸魂”两大功能目标,通过将美育的感性体验与思政教育的理性思考相结合,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推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综合运用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志趣、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和劳动精神,实现以美培元、铸魂育人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美育理念,构建美育思政新格局。进一步强化组织协同,将学校美育浸润与思政教育融合,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组,为有效推进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理念认同,通过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全校师生对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制度支撑,依据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彰显校本特色的工作实施方案,规范融合目标、具体任务、激励支持、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的美育思政品牌。

二是优化内容供给,挖掘美育资源,丰富美育思政新内涵。有效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结合校史校情,发挥学校美育特色,组织开展美育艺术创作活动。同时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与其他高校或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共建等实现校际、校地资源互通联动。积极统筹线上和线下资源,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开发并持续更新上线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育人活动的辐射力和实效性。充分结合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生动鲜活的育人素材,在艺术作品和特定符号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情感归依和内容指向,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新时代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三是创新活动方式,丰富美育载体,探索美育思政新路径。抓好“第一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有趣的教学设计、沉浸式的情景设置、生动的课堂讲学,提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效性。深化“第二课堂”,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中华美育故事,推动美育成果服务社会,回应国家和时代的需求。拓展“第三课堂”,实现信息科技赋能,以数字工具、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创造多样化的育人活动场景,强化数字美育的教学互动,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美育基础,壮大美育思政新力量。以美育浸润教师,要加强教师跨学科素养培训,提供针对美育思政的全员专业培训,如艺术教育、审美理论、思政教育方法等,帮助教师掌握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核心知识和相关技能。以美育浸润教师,要构建教师交流与合作平台,打造美育思政教师工作坊,为艺术学科教师和思政专职队伍、行政教育人员提供交流经验、分享资源的平台;设立美育思政研究课题,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美育浸润教师,要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设立相应教学奖励,表彰在美育思政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不断激发教师开展美育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作者:王天佑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4日第7版 版名:体育美育


关于威尼斯886699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威尼斯886699的友情链接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产品服务 联系威尼斯886699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
网站地图